中国节能进行时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前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具体情况如何?中国的节能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平衡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环球》杂志记者就此对国家节能中心进行了采访。
节能工作的紧迫性
杂志:目前,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具体情况如何?哪些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较大?
国家节能中心: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但仍存在较大的能源缺口且呈逐步变大的趋势。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非化石能源虽处在快速发展状态,但短期内无法取代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要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将占到一次能源消费的15%左右。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将继续沿着低碳化、清洁化的方向发展,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继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从行业来看,目前工业领域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和交通领域以及第三产业能耗快速增加,正在成为新的能源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因为建筑具有能耗锁定效应,一栋建筑物一旦建成,未来几十年的能耗情况就基本确定了,因此在设计、建造等前期阶段重视节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公路、铁路、航空、地铁、公交等交通领域,以及医院、商超、宾馆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业领域能耗具有刚性增长的特点,都对能源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
杂志:如果化石能源消耗继续增加,会产生哪些影响?
国家节能中心: 化石能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传统能源,中国也是化石能源丰富的国家,但过度使用煤炭、石油等高碳的化石能源,将对环境和气候产生严重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和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雾霾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增长1.6%,化石燃料及工业的排放量创下新高,国际社会抗击气候变化的目标与各国正在采取的行动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在刚刚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当前局势的紧迫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在目睹毁灭性的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仍然没有为防止不可逆转的灾难性气候破坏采取足够的行动,也没有迅速作出反应。”
甚至有科学家警告说,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再遥远,也不仅仅是假设,如果国际社会不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全球变暖的效应只会加剧。
这些判断或预测必须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高度重视。
杂志:近年来中国的节能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形势如何?
国家节能中心: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累计完成节能量3.3亿吨标准煤,超额完成2.5亿吨的目标。节能服务产业连续5年持续增长,企业数量达5426家,从业人员超过43万人,正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7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制(修)订了200多项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以及多项技术指南。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3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5亿元,支持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目前,全国节能监察机构有1800多家,从业人员有16000多人,为节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中国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前两年,全国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较好,2016~2017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5%,完成“十三五”能耗下降目标的54.8%;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1.9亿吨标准煤,达到了“十三五”进度要求。但从各地区情况看,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存在较大困难。
新时代节能工作的要求
杂志:如何认识新时代、新阶段的节能工作?
国家节能中心: 节能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它不仅是弥补能源不足的有效手段,更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提升对节能工作的认识。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节能是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的基本矛盾变了,之前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而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这里涉及两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高不高的问题;
二是我们能不能在保证能源高质量供给、方便使用的同时,提供更优美的环境。
新时代、新阶段对节能工作的认识应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节能绝不仅仅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这样的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方面,政府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导向;
第二,所有用能单位都要履行义务,不能说自己不在乎耗能多少就不节能;
第三,节能是政府、用能单位和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做的事情,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节能的意识和觉悟,自觉践行节能;
第四,节能特别是节约化石能源,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国际上,节能和提高能效被称为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之外的“第五种能源”,从成本和便利性的角度被认为是“第一能源”。
新阶段的节能工作应站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一方面,要提高能效增加效益,就是说我们的经济要从粗放、高速发展转向更高质量、中高速发展,在这其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生产单位对自然界能源资源的索取,从而减少因开发能源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更合理、更广泛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这样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杂志:做好新时代、新阶段的节能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国家节能中心: 新时代的节能工作,已经从单个产品提高能效,到行业提高能效,再发展到现在的区域能效提升阶段,或者说是系统节能阶段。系统节能潜力巨大,而且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提升,其节能空间会被不断扩展。要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系统节能,需要政府部门有战略性的政策制度供给,然后用市场机制、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引导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内生动力。重点用能单位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和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全国约有16000家,广泛分布于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是节能工作的“牛鼻子”。作为微观主体,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成效对能否实现国家节能约束性目标具有关键影响。
围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国家持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专项行动。2006至2015年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34%,这其中,重点用能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重点用能单位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节能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能源管理制度体系,一些基本的法定义务得到较好贯彻执行,基础性工作日益完备,部分企业的能效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据专家测算,重点用能单位普遍蕴藏着10%以上的节能潜力,即便节能技改比较充分的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也有10%~20%的节能潜力,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的空间更大。此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能效水平存在差距,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装置之间也存在能效差距。地域方面,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较高,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节能基础工作较薄弱地区的能效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并不对立
杂志:如何平衡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家节能中心: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已经从单纯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粗放式增长进入追求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节能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吻合,要与企业发展空间相匹配。
与环保不同,节能具有部分外部性。在节能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政府倡导节能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节能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节能提高能效,一方面可以减少排放、有助于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只有高耗能企业绿色发展了,我们的国民经济才能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随着节能工作向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节能领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深挖、细挖节能潜力成为必然趋势,这就是“互联网+节能”的概念。因此,国家层面正在推进建设覆盖全国1万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和分地区、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提高节能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深化创新节能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此外,发展以能耗在线监测为代表的“互联网+节能”产业,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务实举措。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