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营商视角看“5G+工业互联网”发展问题与挑战
“5G+工业互联网”是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自上而下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但从具体实践来看,“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应用、推广都存在不小的挑战。 “5G+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以湖北省为例目前,“5G+工业互联网” 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工信部早在2019年即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并在2021年年初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作为新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各省区市层面,也相应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数字经济联席会议于年印发《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武汉市也发布了《武汉市“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部分工业企业密集的行政区,如武汉东湖高新区也发布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等相关纲领性文件,自上而下逐步压实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责任。 湖北省的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3大发展目标、3类14项主要任务、4大保障措施,主要面向优化网络基础、加强产业支撑、拓展业务场景。武汉市的三年行动计划则更细致地提出壮大平台体系、培育新型模式、强化安全保障等6大任务,并明确专项资金支持比例等支持政策,为完成任务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资金政策扶持上,安排湖北省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对5G基站、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相关试点示范给予补助,工业发展投资基金出资7 亿元支持5G 产业重大项目,同时统筹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等省级产业基金,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在政策支持下,湖北省3年对新建5G宏基站给予总额超过6 亿元资金补贴,推动全省5G基站电费每年压降约4800万元,带动了一批国家级5G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场景在湖北涌现。 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上,截至2021年10月,湖北省5G宏站数量接近4.8万个,位列全国第八;全省数据中心超过80个,机架数量达14.5万个,算力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运行良好,标识注册量近60亿个,日均解析量超过600万次,二级节点建成23个,近一年时间内实现翻倍增长。 在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上,湖北省内钢铁、化工、航运、汽车、光电子、医药、建筑、食品、烟草等行业均有“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宝武钢铁、岚图汽车、凡谷电子、虹信通信、马应龙均已初步建成5G全连接工厂,并带动总计108家企业投入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形成5G示范应用案例207个,涵盖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一批场景,形成了立体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 综上看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趋于完善,政策体系逐步细化,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有力的支撑。 从运营商角度看“5G+工业互联网”发展问题 中国移动提出要“构建基于‘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的‘连接+ 算力+ 能力’新型服务体系”。这体现了在新的发展趋势下,运营商对自身产业定位的重新思考。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运营商实践经验和目前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认为目前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与工业互联网尚未形成高效的技术协同 目前,湖北省工业互联网各技术要素发展情况良好,但在应用和演进过程中,各要素偏向垂直演进,尚未形成协同演进,缺乏生态合力,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设备与5G间缺乏配合。企业推动技术升级期间,自动化设备的迭代主要聚焦解决生产问题,而与内网演进缺乏配合。生产设备往往未从业务逻辑和系统架构上与5G特点深度适配,甚至不具备5G 网络功能,使得业务与网络不能高效协同。典型例子是目前大量5G全连接工厂仍广泛使用CPE等5G接入终端,信号和协议的反复转换与接续造成性能损失。 二是工业核心控制逻辑和5G缺乏配合。5G目前仍处于工业生产边缘,难以切入核心生产业务。从工业行业来看,工业核心控制架构目前相对封闭,PLC等控制协议尚未针对5G 技术进行开放重构,5G特性未能真正深入工业控制核心业务;从通信行业来看,5G标准体系自身也缺乏对工业核心控制逻辑的底层支持,对工业控制具备极大意义的uRLLC 标准和TSN 支持等特性目前仍未规模商用,需要工业与5G标准的协同演进。 三是企业内网网络技术间缺乏配合。目前除5G之外,F5G 等适用于工业内网的技术也在逐步发展。但目前进行内网改造时有“为了5G而5G的现象”,这对网络能力和企业资源而言均不是“最优解”,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标识解析体系“能解析,少应用” 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神经系统,是实现工业数据共享的关键。目前我国标识解析的标准化和体系构建工作已有长足进展:十几个行业领域的标识编码标准已发布,解析节点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架构。如前所述,湖北拥有5个国家顶级节点之一——武汉顶级节点,其标识注册量于2021年10月达到近60亿,但日均解析量仅约600万次。以此数据计算,每个注册标识年均解析量仅约0.365次,大量标识在注册之后处于“静默”状态,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要让标识引导数据流动而产生价值还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各企业数据交互标准不统一,生产设备直采信息标准各异、企业流程数据各有设计,非结构化的其他信息纷繁杂乱,对同一个对象的数据在企业间无法统一表达和理解,缺少数据互通的基础。即使对生产环节中各项要素都分配标识,仍无法带动数据的有效流动。 二是没有可信任的数据交互平台,标准化的数据如何被快速、安全、有权限地灵活传输和调用也存在问题。数据直接在互联网上跨企业流动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多企业数据互调的接口标准和权限难以协调,缺乏数据高效流动的重要条件。 三是标识信息数据价值缺乏有效挖掘,目前湖北省标识的主要应用还处在企业内流程管理,或产品溯源等较为常规的领域,海量工业数据在产业链上流动所能体现的价值还不清晰,没有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益的标识应用,导致企业应用标识技术的热情不高。 企业对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仍有顾虑 从目前的应用企业来看,大胆拥抱工业互联网的仍是行业头部企业。在湖北,积极建设5G全连接工厂的,是以中国信科、美的、东风等为代表的省内龙头;投资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并开发相关应用的,也是以长飞、华中数控为代表的行业龙头。总体来看,鲜有体量较小的工业企业主动参与工业互联网改造。相关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向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推广的过程中仍受到较大阻力,其主要原因仍集中在部署难度和使用成本上。 以5G全连接工厂为例,目前的应用模式需要对网络架构进行定制,且需要企业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系统架构的改造,技术难度和所需投入相对较高,属于企业战略级别的演进。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启动难度大,短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不明显,进一步降低了相关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兴趣,形成了难于跨出第一步的局面。而大量中小工业主体如不能参与到工业互联网的整体建设当中,必然导致以标识解析、供应链协同等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协同应用无法高效创造价值,而短期价值的相对缺乏,又会使相应产业研发速度放缓,形成负反馈。为此,需要找到相关发力点,培育行业破局者,通过坚定的前期投入将应用研发和推广部署有机结合,打破循环变负为正,实现价值链正反馈。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
- 可罚款数十亿英镑,英国加大对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
- 日本首个商业登月项目失利,着陆器于今日失联
- 假冒 ChatGPT 应用冲刷 Mac 应用商城:代码 99% 相同,“换脸”骗取钱财
- OpenAI急于为“GPT”注册商标,美国专利局却不买账
- 2022年联网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大众第一,特斯拉首次进入前十
- Meta硅策略动荡,挖来微软高管领导芯片业务
- 谷歌CEO皮查伊预告Google I/O 2023亮点:AI赋能Pixel,Android 14令人兴奋
- 腾讯发布机器人灵巧操作研究成果,自研灵巧手与机械臂首次亮相
- 2023先进机器人与仿真技术大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幕
- 精彩在即!第八届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