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赋能
近年来,“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造成越来越多的数据孤岛,随着各种数据集和元数据源源不断涌入,生物多样性评估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分析周期漫长但结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走出数据困境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数据分析进行革新。 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需求是深度契合的。生物多样性信息不以结构化数据为限,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都可以作为信息来源或载体,并且在事实上成为大多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多样、结构多变、更新快速、信息丰富,在形成一定规模后便对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存储要完整且及时、分析要全面有细节,这些是传统二维表结构无法实现的,却正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领域。 对濒危物种的评估、外来入侵物种的预测等本质上是一种个体预测。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生态系统中,这种个体预测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因为因果分析得出的宏观走向对于个别物种保护提供的帮助有限。从因果性转向相关性,是传统抽样无法实现的,却正是大数据应用的底层逻辑。 大数据技术不仅深刻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样态和逻辑,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不只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数据本身和运用数据的思维层面。例如,国外某NGO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各种来源、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整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错误和遗失数据视为无用,而是进行智能化的高级分析,从中挖掘价值加以善用。 在生物大数据时代,空前庞杂的信息数据和越发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在数字化进程中以一种突破物理时空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大数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赋能正如现代生态环境科技保护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联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更多新兴技术,在生物多样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一方面,包括遥感在内的各种传感器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生态监测数据的全面采集,不必担心关键信息被数据洪流淹没;另一方面,云计算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全新发现,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AI算法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丰富生物保护场景中的数据增值等。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大数据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数智时代”。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
- 可罚款数十亿英镑,英国加大对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
- 日本首个商业登月项目失利,着陆器于今日失联
- 假冒 ChatGPT 应用冲刷 Mac 应用商城:代码 99% 相同,“换脸”骗取钱财
- OpenAI急于为“GPT”注册商标,美国专利局却不买账
- 2022年联网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大众第一,特斯拉首次进入前十
- Meta硅策略动荡,挖来微软高管领导芯片业务
- 谷歌CEO皮查伊预告Google I/O 2023亮点:AI赋能Pixel,Android 14令人兴奋
- 腾讯发布机器人灵巧操作研究成果,自研灵巧手与机械臂首次亮相
- 2023先进机器人与仿真技术大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幕
- 精彩在即!第八届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召开